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前提下,是缩减教师队伍和学校的规模,还是进一步增加师生比?
(资料图)
【本文来自《关于教师退出机制一事,难接受的是目前已经在读师范的学生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原则上讲,有“退出机制”,终归不是坏事。教师不再教坏教好一个样,彻底躺平不能蒙混过关;有了一定的考核压力,工作动力自然会更足,对学生来说是好事。
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,考核要怎么进行,由谁来主导,标准如何制定。
首先要避免的是,校领导,特别是校长个人,在考核中权力过大。这样容易把学校变成校长的一言堂。校长有什么不恰当的政策,甚至违纪违法行为,教师摄于考核压力,不敢提意见,更不敢举报。无论如何,教师应该是政府的雇员,任免不能由校长一人说了算。 毕竟校长的个人利益和学校可能并不一致。
要考核就要有标准,标准如何制定就变得很关键。
以我的理解,中小学教师,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。但教学本身又不是那么容易评价的。家长和学生打分,主观性很强,且容易受教师引导,一般也拉不开差距。中学有升学考试的压力,用中高考成绩考核,倒是相对客观了,但容易导致教师违背正确的教学方式,给学生过大的课业压力,似乎也不可取。
据我了解,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评价,也不是单纯看教学的,打绩效分时,也会看有没有文章发表,有没有研究课题。教师教学有心得,写点论文,我当然不反对,但过于看重论文,是会出问题的。我国大学教师,已经存在“重科研,轻教学”的问题了,但好歹研究也是大学的本职工作之一,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,大部分的质量大家都懂。如果考核政策不恰当,搞得中小学教师也花大量时间在论文、课题上,就有些可怕了。
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可能会有大量的学生活动类任务。如果这些活动的考核压力过大,教师难免把活动弄得华丽异常,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,把学生活动搞成家长活动,这也是很可怕的。
不过,目前的情况下,教师应该不会大规模退出,考核压力可能也没那么大。标准稍有偏差,应该也有调整的时间和空间。这点要在实践中多注意。
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前提下,是缩减教师队伍和学校的规模,还是进一步增加师生比,还是两者兼而有之,是值得思考的。另外,如何让教师分布匹配人口流动,也值得考虑。